祛湿剂以祛湿药物为主配伍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方剂的统称。分化湿和胃剂、清热祛湿剂、利水渗湿剂、温化水湿剂、祛风胜湿剂等。
补中治湿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东医宝鉴》卷六引《医林》。为祛湿剂。具有补中行湿之功效。主治水病。
蚕砂黄柏汤,中医方剂名。出自《种福堂方》卷二,名见《医学实在易》卷七。为祛湿剂。具有清利下焦湿热之功效。主治遗精白浊,有湿热者下焦湿热,妇人带下绵绵,色黄味臭。
羌活胜湿汤,中医方剂名。出自《脾胃论》。为祛湿剂。具有祛风,胜湿,止痛之功效。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临床上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强直性脊柱炎等属风湿在表者。
补中行湿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幼科证治大全》引《幼幼集》。为祛湿剂。主治小儿诸般虚肿,小水不利者。
八正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祛湿剂。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临床上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术后或产后尿潴留等属湿热下注者。
萆薢分清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杨氏家藏方》。为祛湿剂。具有温肾利湿,分清化浊之功效。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证。症见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临床上用于治疗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慢性盆腔炎等下焦虚寒,湿浊不化者。
侧子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圣济总录》卷九。为祛湿剂。具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效。主治中风,手足半身不遂,口干喎僻。
甘露消毒丹,中医方剂名。出自《医效秘传》。为祛湿剂。具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症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临床常用于治疗肠伤寒、急性胃肠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胆囊炎等证属湿热并重者。
苍术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兰室秘藏》卷中。为祛湿剂。具有清湿热,祛风湿功效。主治湿热腰腿疼痛。
茵陈蒿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祛湿剂。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效。主治湿热黄疸。症见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所引起的黄疸,证属湿热内蕴者。
苓桂术甘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因篇幅关系,以祛湿剂只列出前20个,共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