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朱熹

朱熹古诗文大全

次韵判院丈雪意之作

朱熹〔宋代〕

端居岁复穷,闭户守冲澹。风阴原野悲,月黑庭除暗。淅沥静先知,崩奔谁与探。坐想青瑶林,寒光生素艳。


赏析注释译文

诗集传序

朱熹〔宋代〕

  或有问于余曰:“诗何谓而作也?”余应之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馀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惩之,是亦所以为教也。昔周盛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之邦国,以化天下。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狩,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后,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帝王劝惩黜陟之政,于是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是以其政虽不足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计之所以为者然也。”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闻之,凡诗之所闻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虽《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犹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
  曰:“然则其学之也,当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约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
  问者唯唯而退。余时方集《诗传》,固悉次是语以冠其篇云。
  淳熙四年丁酉冬十月戊子新安朱熹书。


秋兰已悴以其根归学古

朱熹〔宋代〕

秋至百草晦,寂寞寒露滋。兰皋一以悴,芜秽不能治。端居念离索,无以遗所思。愿言托孤根,岁晏以为期。


训蒙绝句 闻知

朱熹〔宋代〕

见固能知闻亦知,虽闻如与见同时。只缘一本元无二,千圣已亡心在兹。


丘子服来访道间得古梅折以为赠刘叔通江文卿俱来各有佳句因各次韵为答三首 其一

朱熹〔宋代〕

老枝横出数花新,谁寄寒斋雪夜春。江路犹应有幽伴,祇愁难得赏心人。


丘子服来访道间得古梅折以为赠刘叔通江文卿俱来各有佳句因各次韵为答三首 其三

朱熹〔宋代〕

西湖居士寻诗处,今堕软红车马尘。半树横枝空好在,祇应无地觅高人。


闻二十八日之报喜而成诗七首 其七

朱熹〔宋代〕

恭惟大号久风驰,清跸传呼却未期。此日不须劳玉趾,寸心那得侍臣知。


闻二十八日之报喜而成诗七首 其四

朱熹〔宋代〕

渡淮诸将已争驰,兔脱鹰扬不会期。杀尽残胡方反旆,里闾元未有人知。


闻二十八日之报喜而成诗七首 其二

朱熹〔宋代〕

天骄得意任驱驰,太岁乘蛇已应期。一夜旄头光殒地,饮江胡马未全知。


训蒙绝句 动心忍性二首 其一

朱熹〔宋代〕

不当拂处常逢拂,不合空时亦至空。处顺不如常处逆,动心忍性始成功。


国学经典 www.51sio2.cn
国学经典 www.51sio2.cn
©2025 www.51sio2.cn
本站为免费公益性网站,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联系电子邮箱:电子邮箱
热爱伟大祖国 ♥ 维护民族团结 ♥ 弘扬传统文化 ♥ 促进社会和谐